自去年底钻机/冲击器行业陷入低谷后,一直未曾恢复到正常轨道,紧接着又遇上人民币升值、银行“钱荒”的困境,钻机/冲击器企业为了完成销售业绩,不惜采取激进的销售策略,降低首付款甚至零首付的方式来吸引用户。更有一些企业铺货给代理商,无偿给代理商使用,疯狂地制造销售业绩,但到后非但没能解决企业困境,反而造成产能严重过剩。而房地产商及矿山拖欠拒付租赁工程车主的机械使用费,导致大批量坏账产生。
解析:产能过剩成钻机/冲击器企业恶性竞争诱因
毋庸讳言,产能过剩是中国钻机/冲击器行业的通病。以挖掘机为例,据统计,中国挖掘机生产企业的规划年产能约60万台左右,但2012年全年的总销量还不到12万台,而挖掘机市场的年销量预测到2015年也就15万台左右,僧多粥少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恶性竞争。
中投顾问机械行业研究员段嘉宣表示,大企业集中度不高,并且在过去高速增长期间,依靠粗放式的产能扩张扎堆中下游领域;而中小企业则依靠代工生产等方式放大产能扩张规模。另外,产能过剩也表现在国内外经济减速、需求萎缩而产能无法及时退出上。
段嘉宣认为,企业在前期采取跑马圈地的粗放经营增长方式进行产能扩张,从而导致企业间竞争加剧。随着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日增,同时矿山的投资增速也逐步放缓,导致市场供需失衡,并且房地产商以及矿山自身的资金状况也堪忧,终产生了大批量的坏账。
同时,段嘉宣也指出,近几年钻机/冲击器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眼下市场资金极度紧张,A股暴跌,投资者信心也遭受重创。但如果此时企业收缩战线,一方面则意味着将失去前期通过“自残”获得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则有可能丧失此次良好的转型机会。
鉴于此,不少行业人士认为,相比前十年不顾一切拼增长,当前钻机/冲击器企业更重要的任务是控制财务和库存风险,包括控制信用销售、加强回款并降低库存。同时,随着微利时代的到来,钻机/冲击器企业需要采取新的经营模式。包括加强管理,理顺内部流程,降低管理成本;利用人民币升值,增加从国外进口原材料,降低材料成本;将生产基地转移到欠发达地区,利用当地较为廉价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降低生产成本;直接与外商联系,或充分利用互联网发展电子商务,减少出口的中间环节,提高交易的效率等。
另外,适度开发海外市场也当属权宜之计。从2012年钻机/冲击器行业的出口区域来看,亚洲依然是中国钻机/冲击器出口的传统大市场,市场份额依然达到42.72%。其次分别是欧洲、非洲和拉美。从2013年的情况来看,除了在传统市场继续拓展之外,中国钻机/冲击器企业也不断在新兴市场寻找机会。
不过,中国钻机/冲击器高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依然不强,这一直是国内企业在海外市场进一步发展的掣肘。业内人士表示,中国钻机/冲击器一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核心零部件,如传动部件、控制元件及关键液压件等还需依赖进口。因此,从根本上提高中国钻机/冲击器企业的创新能力,才能使成本有进一步的下降空间,并有利于缓解目前的困境。
解析:我国钻机/冲击器行业的相关租赁危机
就像是一场烟花,从受益于4万亿元投资出现爆发性增长,再到房地产受严控下的日渐趋冷,短短数年,钻机/冲击器租赁业就经历了一个由盛转衰的轮回。对于众多从业者来说,是坚持还是退出,成为纠结的问题。
“好的时候一年就能回本,现在真的很难说。”12日,济南二环南路西段的一间门头房内,张学胜对经济导报记者说,门外“机械租赁”的牌子下,一台小型推土机和一台小型挖掘机在小雨中静静地等待着新工作的到来。
同张学胜一样,多名从事机械租赁的人士都在等待,在他们眼中,以往多得干不完的活,现在必须要通过关系才能抢到。与此同时,工程款拖欠、人工成本上涨等因素也在侵蚀着他们的利润,甚至波及上游公司。
中国钻机/冲击器协会此前的统计显示,2012年钻机/冲击器行业的平均违约率已经达到25%-30%,这意味着实体经济不景气的风险,已经一步步传导到钻机/冲击器的销售商、融资租赁公司和银行。
除了参与其中的中小租赁企业,有着大型生产销售企业背景的融资租赁公司,起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更大,也承担了更多的风险。
从2009年开始,以庞大集团为首的多家汽车集团开始进军融资租赁业,并推出各种服务,满足购车者的要求。以庞大集团的重卡销售为例,客户可以使用三种财务杠杆进行购买,首先是分期付款,其次是厂家金融模式,这两种模式都是由庞大集团向银行提供担保;第三种,就是利用庞大乐业租赁公司的融资租赁平台,将自有资金借予希望购车的客户。
“无论哪一种方式,都降低了购车的门槛,激发了购车者的积极性。”西安交通大学经济学院经济与金融学院副教授侯长禄对导报记者表示,在经济上行期时,客户会非常乐于利用融资租赁这种模式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扩大自己的规模。
即便进入行业低迷期,钻机/冲击器生产企业对发展融资租赁的热情依然不减。仅2012年,就有熔盛机械、福田汽车、中联重科等公司在融资租赁业有新举措。其中,中联重科的融资租赁占营业收入比重更是从5年前的5%左右上升到如今的50%以上。
对此,侯长禄认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令客户争夺白热化,融资租赁能够引来更多的客户,自然也受企业欢迎。导报记者12日在济南采访徐工、龙工等几家机械工程设备销售商时也发现,其在产品销售中依然可以用分期购买等方式。
解读:钻机/冲击器行业自杀式竞争谁之过
有人对钻机/冲击器行业发展现状做个这样的调查,结果用下面的四句话来概括:
一方面强调市场需求下滑,一方面又长期无视参与度低位徘徊的现状;
一方面强调债权压力大,一方面又不重视风险的管控和债权事件的处理;
一方面强调竞品战斗力强,一方面又不去研究竞品的具体策略和战术;
一方面羡慕业内优秀品牌,一方面又不愿认真学习先进经验并付诸实践。
这是存在与中国钻机/冲击器行业内部真实的现状,那就是相当一部分企业对于市场现状有着清醒的认识,但还在被动的去参与这种类似于自杀式的竞争,在低端竞争的泥潭里愈陷愈深。如果要求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经营者从所谓的大局和化解产能过剩的角度去面对钻机/冲击器市场,无异于痴人说梦,所以企业能做的,愿意去做的,还是想法设法地扩大市场占有率,尽可能地从缩水的蛋糕中多分一点。
然而对于企业来说,产能过剩之下一些企业亏损乃至推出行业大势所趋,因此目前行业内部的竞争就是愈加激烈的自相残杀。谁能笑到后,谁就晓得好。但是反过来说,只有笑得好的企业才能笑到后。
产业升级是大势所趋,智能、环保、品牌化、绿色高效是未来钻机/冲击器发展的大趋势,顺之则生逆之则亡,被动去适应与积极主动的迎合市场需求,二者之间又不一样。比方说,一些国际巨头像贪食鱼,许多产业都有他的身影,这叫做钟情于多元化的,而国内的小企业多上几条生产线就叫做发展思路不清晰?为什么?利润!
而利润的获得企业经营者清楚地认识到那样,要树立优秀品牌、要加强管理、管控风险,要有先进的战略战术去应对市场,不然,我们的钻机/冲击器企业到后依旧是打酱油的。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市场主体,企业的盈利能力是衡量企业实力重要的指标,没有之一。自钻机/冲击器行业遭逢巨变以来,市场需求萎缩,各企业销量下滑,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坏账风险加剧,利润下降。而企业对于利润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看重,这也是考验企业的关键时刻。盈利的目标越来越难以实现,赚钱赚大钱的难度也日益加大。
然而,有一种说法,叫做没有不赚钱的产业,只有不赚钱的企业。即使在行业急剧调整时期,仍有一些企业高歌凯进,业绩一路飘红,当然也不乏倒下去的巨人,但更为普遍的却是那些“打酱油”的,一年到头,东奔西走,忙忙活活挺热闹,后也落个撑不着饿不死,证明的也只是“我还没有倒下去”,如此而已。